在新汉王莽当权时,恢复了西汉时期酒的专卖。为此,制定了详细的酿酒原料的配比,即一酿用粗米二斛,曲一斛,得成酒六斛六斗。出酒率为220%,这个比例与现在的也很接近。但从中也可以看出,酒曲的用量很大(占酿酒用米的50%),这说明酒曲的糖化发酵力不高。
东汉末期,曹操发现家乡已故县令的家酿法(九酝春酒法)新颖独特,所酿的酒醇厚无比,将此方献给汉献帝。这个方法是酿酒史上,甚至可以说是发酵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补料发酵法。这种方法,现代称喂饭法。在发酵工程上归为补料发酵法。 补料发酵法后来成为我国黄酒酿造的主要的加料方法。《齐民要术》中的酿酒法就普遍采用了这种方法。
九酝春酒法就是在一个发酵周期中,原料不是一次性都加入进去,而是分九次投入。《齐民要术》收录了此法,该法先浸曲,次加一石米,以后每隔三天加入一石米,其加九次。曹操自称用此法酿成的酒质量很好。故向当时的推荐此法。
《齐民要术》中的补料法除了上述的递减补料外,还有递增补料法 。如法酒第六十七国的米酒法,次加料三斗三升,第二次加六斗六升,第三次加一石三斗二升,第四次投加料二石六斗四升。重要者应是根据曲热强盛决定加料量。
汉代开始采用喂饭法,从酒曲的功能来看,说明酒曲的质量提高了。这可能与当时普遍使用块曲有关。块曲中根霉菌和酵母菌的数量比散曲中的相对要多。由于这两类微生物可在发酵液中繁殖,因此,曲的用量没有必要太多,只需逐级扩大培养就行了。喂饭法的方法故在本质上来说也具有逐级扩大培养的功能。《齐民要术》中神曲的用量很少,正说明了这点。